湖北
發布日期:2018.05.22 分享

湖北

湖北省簡稱鄂,位於大陸的中東部,長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,故稱湖北。湖北省北接河南,東連安徽,東南和南鄰江西、湖南兩省,西靠重慶市,西北與陝西省為鄰。

湖北山水名勝與文物古跡二者兼備,旅遊資源豐富,境內有神秘的神農架、道教聖地武當山、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、三峽大壩以及羅田天堂寨風景區等著名景點。此外,大陸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、中華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,也出生於此。

 

 

旅遊資源

湖北旅遊資源富集,自然、人文和社會資源三者並存,以數量多、分佈廣、品位高、差異性強為其主要特徵。鄂西地區自然景觀閃爍、民俗風情濃郁,鄂中地區人文景觀薈萃,鄂東地區自然和人文景觀相容,地域差異和組合規律十分明顯。一是山水風光獨特,自然景觀異彩紛呈。長江三峽、武漢東湖、武當山、大洪山、襄樊古隆中、通山九宮山、赤壁陸水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;鐘祥大口、當陽玉泉寺、宜昌大老嶺、興山龍門河、長陽清江、五峰柴埠溪、襄陽鹿門寺、穀城薤山、咸寧潛山、荊州八嶺山、武漢九峰山、大別山天堂寨、神農架、松滋洈水等為國家級森林公園;神農架、五峰後河、長江新螺段及天鵝洲故道白鰭豚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;神農架、武當山、明顯陵分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“人與自然保護圈計畫”和“世界文化遺產目錄”。長江三峽、黃鶴樓、葛洲壩被評為“大陸旅遊勝地四十佳”。二是文化沉澱豐富,文物古跡眾多。湖北歷史悠久,文化發達,中華始祖炎帝就誕生在湖北。楚文化根基深厚,特色鮮明,影響很大。僅江陵縣就有楚城遺址5座,楚文化遺址73處。宗教文化在湖北發育充分,明朱棣“北建故宮,南修武當”,形成了武當山九宮九觀,堪稱大陸道教文化的寶庫。三國歷史煙雲陳跡,在湖北有140多處,以荊州古城、赤壁、當陽、隆中等為代表的三國文化是湖北旅遊文化的又一特色。辛亥革命始于鄂而播及全大陸,使得湖北具有深厚的近代文化底蘊。2011年,湖北省大力推廣“靈秀湖北”旅遊主題形象,深入開展了“靈秀湖北”旅遊主題宣傳活動,並推出“靈秀湖北”十大旅遊名片:長江三峽、武當山、黃鶴樓公園-辛亥首義、神農架、隨州炎帝神農故里、武漢東湖-省博物館、大別山紅色旅遊、三國文化、咸甯溫泉、恩施大峽谷-利川騰龍洞。

 

 

飲食文化

湖北菜,又稱楚菜、鄂菜,是大陸傳統菜系之一。湖北各地名師大廚循歷史上鄂菜特色,集南北各派之精華,形成了漢沔風味、荊宜風味、襄鄖風味、鄂東南風味、鄂西南土家族苗族風味於一爐的鄂菜魚饌特色。以烹製淡水魚鮮技藝見長,以“味”為本,講求鮮、嫩、柔、滑、爽,富有濃厚的江南水鄉特色,自成體系,被列為十大菜系之一,在大陸烹飪百花園中獨樹一幟。

 

 

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,湖北菜逐漸形成了風格各有差異的六大流派。

一是位於鄂中的漢沔風味,包括武漢、沔陽(今仙桃)、孝感等地。它廣泛吸收各種風味之所長,融會貫通,自成風格,為鄂菜之精華。代表菜有紅燒鮰魚、珊瑚桂魚、清蒸武昌魚、沔陽三蒸、明珠桂魚、雙黃魚片、海參碗魚、空心魚圓、珍珠圓子、魚氽元子、泥鰍煨萵苣、海參武昌魚等。

二是位於鄂西北的襄鄖風味,包括襄陽、鄖陽、十堰、神農架等地。此區域為楚文化的萌生地,是先秦時楚人從中原進入湖北的第一站,加之物產因素,具有明顯的中原風味特色。代表萊有八寶甲魚、鍋貼桂魚、夾沙肉、網油沙、三鑲盤、核桃腰、蜜棗羊肉、五味角鹿、五香野兔、太和雞、豆油皮菇卷、銀耳柑羹、拔絲獼猴桃等。

三是位於鄂東北的黃岡風味。整體上經濟實惠,鄉土味濃郁。代表菜有黃州東坡肉、板栗燒仔雞、亮幹肉、豆腐盒、豆腐圓子等。

四是位於鄂東南的鄂咸黃風味,包括鄂州、咸甯、黃石等地。代表菜有鄂南石雞、梅花牛掌、三鮮千張皮、油烹銀魚干貝、金包銀、銀包金、桂花紅薯餅、春筍炒肉等。

五是位於鄂中南的荊宜風味,包括荊州大部、宜昌等地。代表菜有雞茸筆架魚肚、鴿蛋魚肚、冬瓜*裙羹、粉蒸石頭魚、橘瓣魚氽、玉帶財魚卷、皮條鱔魚、酥鱔、網油雞腿等。

六是位於鄂西南的土家族苗族風味,包括恩施、建始、巴東、宣恩、來鳳、鶴峰等地。風味古樸、粗放、自然。代表菜有小米年肉、辣骨湯、醃酸魚、血豆腐、坨子肉等。

 

推薦景點